下半場由Stephen Schensul教授主講。他以問題開場,提問在場做過田野調查的聽眾,研究對象為何愿意跟研究者說話?回應同學們的回答,他表示,談話對研究對象而言有時是具有療愈效果的。但若一直是研究對象單向度地提供信息,研究者沒有反過來對社區作出實質貢獻,研究對象的表達欲望就會逐漸減弱。
這就自然地推動研究者去思考,如何以切實的行動去解決當地的問題。Stephen強調,應用人類學研究的成果不應局限在書籍與論文,而應該以使研究對象受惠的最終目標推進。隨后,他舉了他在印度開展的艾滋病防治項目的例子,來介紹參與式行動研究(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的原則與實踐過程。研究中,他發現地方性的婚姻家庭文化觀念深刻地影響著性傳播感染。他們因而分析出這些地方文化要素,并有針對性地培訓社區工作人員以此為依據實施干預,最后,與對照組相比,成功地使艾滋病性傳播感染率顯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