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do id="090r0"></bdo>

            <menuitem id="090r0"></menuitem>

              <option id="090r0"><p id="090r0"><tr id="090r0"></tr></p></option>

                老中醫的藥對應用心得,難得一見

                博客分類1   2023-10-04 00:56   1   0  

                陳寶貴教授臨證五十年,在中藥的臨床應用方面經驗豐富,尤其應用對藥得心應手,信手拈來,每效如桴鼓。陳寶貴教授的一些運用對藥的經驗總結如下。


                1.蒼術配白術



                脾主運化水濕而惡濕邪,故濕邪最易困脾,脾虛亦最易生濕。

                脾氣或脾陽虛弱,運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輸布,反而滋生水濕之邪,導致濕邪內困,臨床表現為腹脹便溏、納呆食少、氣短懶言、四肢倦怠、畏寒肢冷、身形浮腫等癥狀。脾虛不僅生內濕,又易感受外濕,濕邪困脾,又可導致脾虛。針對脾虛濕困證,陳教授喜用蒼術、白術,其中,白術甘緩苦燥,功善補氣健脾,扶植脾胃以消食除痞;蒼術辛香燥烈,走而不守,健脾胃以燥濕,除穢濁以悅脾?!队耖彼幗狻吩疲?/span>白術守而不走,蒼術走而不守。故白術善補,蒼術善行,其消食納谷、止嘔住泄亦同白術,而泄水開郁,蒼術獨長。所以,白術、蒼術二藥合用,有補有瀉,健脾燥濕之力頗強。


                2.半夏配川黃連



                半夏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本品具有溫燥之性,能燥濕化痰,并具有止咳作用,為治濕痰的要藥,半夏既能燥濕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辛散消痞。川黃連,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用于腸胃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嘔吐等。黃連去中焦濕熱,并具有解毒作用,脾胃病患病日久,多見寒熱錯雜,病機復雜,而半夏、黃連相伍,一寒一溫,清熱而不患寒,散寒而不憂熱,二者相反相成,相激相制,從而平衡陰陽,使氣機調暢。


                3.柴胡配白芍



                柴胡,苦、辛,微寒,歸肝、膽經。賈所學:柴胡,性輕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泄。張錫純:柴胡,味微苦,性平。稟少陽生發之氣,為足少陽主藥,而兼治足厥陰。肝氣不舒暢者,此能舒之;膽火甚熾者,此能散之;至外感在少陽者,又能助其轉輸以透膈升出之,故《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寒熱,寒熱者少陽外感之邪也。又謂其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誠以五行之理,木能疏土,為柴胡善達少陽之木氣,則少陽之氣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結氣飲食積聚自消化也。

                白芍,苦、酸、甘,微寒,歸肝、脾經??娤S海?/span>芍藥味酸寒,專入脾經血分,能瀉肝家火邪,故其所主收而補,治肝補脾,健運脾經。脾主中焦,以其正補脾經,故能緩中。

                張隱庵:芍藥,氣苦味平。風木之邪,傷其中土,致脾絡不能從靜脈而外行則腹痛;芍藥疏通經脈,則邪氣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藥稟木氣而治肝……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氣者,益血中之氣也,益氣則血行矣。仲圣以芍藥治腹痛,一以益脾陰而攝納至陰耗散之氣,一以養肝陰而柔剛木桀鶩之威,與行氣之藥直折肝家悍氣者,截然兩途。此瀉肝與柔肝之辨。故柴胡與白芍相伍,一散一斂,疏肝、行氣、養肝、柔肝、斂肝,體陰用陽。


                4.枳實配厚樸



                枳實苦辛微寒,氣香味厚,性勇猛,善破氣除痞,消積導滯,兼以行氣化痰?!端幤坊x》云:枳實專泄胃實,開導堅結,故主中脘以治血分,療臍腹間實滿,消痰癖,祛停水,逐宿食,破結胸,通便閉,非此不能也。厚樸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有燥濕、行氣、消積之功,但尤以行氣滯、散實滿、燥濕濁見長,其既能下有形之實滿,又能下有形之濕滿。《名醫別錄》云:消痰下氣,療霍亂及腹痛脹滿。陳寶貴教授認為,枳實破氣化痰消痞,性偏寒,厚樸祛濕消脹除滿,性偏溫,二藥配伍,雖性相反但均能理氣而功相似,一寒一溫,相得不偏。臨證對寒熱互結中焦,氣機不利,郁而痞塞不通所致之心下痞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者效佳。推其理,郁而痞塞不通,非辛不開,非苦不降,寒非溫不散,熱非寒不清,而將二者相合則能宣能開,能泄能降,氣機斡旋,寒熱并調,運化中州而痞滿除。


                5.沉香配郁金



                沉香,辛苦溫,歸脾、胃、腎經。功效:行氣止痛,降逆調中,溫腎納氣。

                李東垣:沉香,能養諸氣,用為使,最相宜。(《用藥法象》)李中梓:沉香,溫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運行不倦,達腎而導火歸元,有降氣之功,無破氣之害,洵為良品。張石頑:沉水香專于化氣,諸氣郁結不伸者宜之。溫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達腎,攝火歸原。郁金辛、苦、寒。歸心、肝、膽經。功效: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涼血清心,利膽退黃。《本草備要》:行氣解郁,瀉血破瘀,涼心熱,散肝郁,治婦人經脈逆行。兩藥合用,可疏肝行氣解郁,臨床上脾胃病多由于肝氣郁結所致,且病程日久。陳寶貴教授將沉香、郁金合用治療肝郁日久漸化熱,胸腹脅肋脹痛者,其行氣解郁之力較強,用治無不效,在臨床上治療脾胃病及腫瘤病屬長期肝郁不舒者,能迅速緩解癥狀,臨床療效滿意。


                6.香櫞配佛手



                佛手,辛、苦、溫,歸肝、脾、胃、肺經。香櫞辛、微苦、酸、溫,歸肝、脾、肺經。二者合用,治療肝郁氣滯所致的脅痛、胸悶,及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胃痛、納呆、噯氣、嘔惡等癥。佛手氣清香而不烈,性溫和而不峻,功近香櫞而作用較為緩和,既能疏理脾胃氣滯,又可舒肝解郁,行氣止痛。本品行氣之功頗佳,但止痛作用較弱?!侗静荼阕x》謂佛手理氣快膈,唯肝脾氣滯者宜之。


                7.半夏配黃連



                用于寒熱錯雜之胃腸疾病。

                半夏辛、溫,善化痰散結,降逆寬中。黃連苦、寒,善清熱燥濕,和胃止嘔。取黃連以苦降,并清痰濕所生之熱;用半夏以辛開,兼理痰濕之壅結,除熱中之濕。兩藥辛苦合用,辛開苦降,疏理氣機,調和胃腸,寒溫并用,且清熱無礙祛濕,燥濕又無礙清熱,有相使相輔之妙用。


                8.郁金配雞內金



                用于治療膽囊炎、膽結石,亦適用于肝病胃納不佳者。體現出治膽不忘和胃的用藥特點。

                郁金辛、苦、微寒,入心、肺、肝、膽經。體輕氣竄,其氣先上行而后下達,入于氣分以行氣解郁,達于血分以涼血破瘀,為疏肝解郁,行氣消脹,祛瘀止痛的要藥。雞內金甘、平,入脾、胃、小腸、膀胱經,能健脾益胃,消食化積。二藥相伍,舒肝和胃,利膽消石。


                9.干姜配良姜



                用于中焦虛寒之胃脘脹滿疼痛者,遇涼痛甚或嘔吐,舌暗淡。

                干姜辛、熱,入心、肺、脾、胃經,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痰。良姜辛、熱,入脾胃經,行氣止痛,溫胃散寒,溫中止嘔。二藥均辛熱溫通,以熱為主,治療中焦虛寒,治寒以熱,乃寒者熱之。


                10.黃芪配浮萍



                用于脾氣虛弱,水不化氣之身面水腫,小便不利等癥。

                黃芪甘、微溫,入脾、肺經,具有升發之性,可補中氣,壯脾陽,利水消腫。浮萍辛、寒,入肺經,升散之力較強,善開毛竅而發汗解表,利水消腫。二藥合用,一溫一寒,相互制約,均有發散之性,使水邪從小便、汗液而解。若水腫較重,還可加入茯苓、澤瀉等健脾利水之品。


                11.穿山甲配劉寄奴



                用于治療氣滯血瘀之胸痛、肋軟骨炎等。

                穿山甲咸、微寒,歸肝、胃經,性善走竄,功專行散,內通臟腑,外透經絡,直達病所。劉寄奴苦、溫,歸心、脾經,溫經破血,消脹止痛。二藥相合,寒溫并用,活血通經,消脹止痛。若經濟條件不佳,可用沒藥代替穿山甲。


                12.女貞子配旱蓮草



                用于治療高血壓、眩暈、耳鳴、失眠、疲勞癥等,亦為抗衰老之良藥。

                女貞子甘、苦、涼。旱蓮草甘、酸、寒。二藥均入肝、腎經,同為滋補肝腎之良藥。常用于治療肝腎陰虛之頭暈目眩,視物昏花,須發早白,腰膝酸軟,耳鳴健忘等癥。二藥相須為用可增強療效,還可治療肝腎陰虛之失眠多夢,疲乏無力等。

                如為肝腎陰陽兩虛,可加仙茅、仙靈脾等溫腎壯陽之品,從而達到陰陽雙補之目的。


                13.菖蒲配遠志



                用于心腎不交之失眠患者。

                菖蒲辛、苦、溫,歸心、胃經,用于開竅寧神,化濕和胃。遠志辛、苦、微溫,歸心、腎、肺經,具有安神益智,祛痰開竅之功。二藥均入心經,均辛散苦燥,合用具有寧心安神,開竅化痰之功。臨床多用于痰蒙神竅、神志昏迷、痰濁阻絡、痰濁中阻、痰火擾心而致的煩躁、失眠、健忘等。二藥同用可使心腎相交,故心悸、失眠、煩躁可除。


                14.金錢草配海金沙



                用于腎結石、輸尿管結石,還可治療膽石癥。

                金錢草甘、淡、微寒,入肝、膽、腎、膀胱經,功專清熱利膽,通淋排石。海金沙甘、淡、寒,入小腸、膀胱經,功專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二藥相伍,相須為用,清熱利尿,通淋排石的力量增強。


                15.麻黃配細辛



                用于治療風寒感冒,痰飲射肺,氣逆喘咳等。

                麻黃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既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又能利水消腫。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喘。細辛辛、溫,歸肺、腎、心經,具有祛風散寒,溫肺化飲之功。二藥配伍合用,咳嗽痰喘皆可選用。二藥均辛溫,在組方中常與生石膏、五味子、白芍等藥配伍,以防二藥過熱、過燥、過于辛散。兼有風寒感冒者配用辛溫解表藥;兼風熱感冒者配用辛涼解表藥;外寒入里化熱,痰熱壅肺者配用清肺化痰藥。


                16.老鸛草配透骨草



                為用于治療風濕痹證之要藥。

                老鸛草苦、辛、微溫,祛風疏經,活血通絡,治療風濕痹癥,筋骨疼痛。透骨草辛、溫,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二藥均辛散溫通,祛風活血。相須為用,可增強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止痛之效。治風濕亦可于方中加入威靈仙、仙靈脾以增強療效。


                17.仙靈脾配五味子



                用于治療腰酸乏力、心悸、失眠、健忘、多汗等疲勞癥、更年期綜合征。

                五味子酸、甘、溫,歸肺、心、腎經,具有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的功效。仙靈脾辛、甘、溫,歸肝、腎經,具有溫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二藥相伍,一酸一辛,一收一散,一陰一陽,收散并用,陰陽共濟,聯合起來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使散中有收,補陽不致傷陰。臨床多可改善體質,提高免疫功能,但應注意二者比例:仙靈脾五味子為31時,療效更佳。


                18.威靈仙配仙靈脾



                用于治療腰膝冷痛、肢體麻木、風濕痹痛等癥。

                威靈仙辛、咸、溫,歸膀胱經,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善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關節屈伸不利、游走性疼痛等癥。仙靈脾辛、甘、溫,歸肝、腎經,既能祛風除濕,又能強筋骨,壯腎陽。兩藥同為辛溫,相伍起協同作用,加強祛風濕的功效。


                19.荷葉配萊菔子



                專治舌苔剝脫。

                荷葉苦、澀,性平,入肝、脾、心、胃經,氣味清香,既能解暑清熱,又能升發清陽。萊菔子辛、苦、溫,入肺、脾、胃經,能行氣消脹,和胃消食。二藥均入脾、胃經,專治剝脫苔,此為胃氣不足,中焦濁氣阻滯,樞機不暢而致。用荷葉鼓舞胃氣上達,萊菔子降氣,一升一降,升清降濁,此謂治中焦如衡,使濁氣下降,清氣上升,氣機調暢則剝苔可除,胃病可愈。


                20.半夏配麥冬



                用于治療胃陰不足之嘔吐、反胃,或陰虛肺熱之咳嗽、痰少、氣喘者。

                半夏辛、溫,入脾、胃、肺經,可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麥冬甘、苦、微寒,入心、肺、胃經,能生津養胃,養陰潤肺。二藥相伍,均入脾、肺經,溫涼并用,潤燥相兼,動靜結合,麥冬可以牽制半夏之燥,半夏可以制約麥冬之涼。但應注意二者比例:麥冬是半夏的2倍時,療效最佳。


                21.麻黃配沙參



                用于治療秋燥咳嗽或咳嗽初起之咽干口渴等癥。

                麻黃辛、微苦、溫,入肺、膀胱經,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沙參甘、苦、涼,入肺、脾經,可養陰清肺,祛痰止咳。二藥均入肺經,相伍為用,一溫一涼,一燥一潤,一動一靜,發散與養陰并用。沙參養陰可牽制麻黃辛燥之性,麻黃宣散又可防止沙參之滋膩。


                22.仙茅配仙靈脾



                用于治療腎陽虧虛型的更年期綜合征有奇效。

                仙茅辛、熱,歸肝、腎、脾經,長于溫腎壯陽,強筋骨,祛寒濕。仙靈脾辛、甘、溫,歸肝、腎經,具有溫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之功效。二藥均入肝腎經,治療因腎陽虧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無力、陽-痿、宮冷、不孕等。還可配合女貞子、旱蓮草治機體陰陽不和,腎陰陽兩虛之更年期綜合征。


                23.龍骨配牡蠣



                龍骨,性味甘,澀、平?!侗静菔觥罚?/span>龍骨可以療陰陽乖離之病。”“牡蠣,性味咸,微寒,可生用或煅用。《神農本草經》載:主傷寒寒熱,溫瘧灑灑,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痿,女子帶下赤白。久服強骨節。二藥常配伍使用,有重鎮安神,平肝息風之效。張錫純認為龍牡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應用很廣,凡心氣耗散、肺氣息賁、肝氣浮越、腎氣滑脫,用之皆有捷效,即證兼瘀、兼疼或兼外感,放膽用之,毫無妨礙。陳寶貴教授常將此藥對用于湯劑,治療肝魂不安之驚悸狂躁、心煩不眠。常用劑量為15??30g,大劑量可用至60g。龍骨味澀而主收斂,澀可以去脫,龍骨入肝斂魂,收斂浮越之氣,其性收陽中之陰,如陰不能守其陽,則為驚悸;如陽不能固其陰,則為中風危證,龍骨可治之。牡蠣咸寒入陰,其質重能鎮,故有安神之功效,咸為軟堅之劑,入肝經,有平肝潛陽,益陰之功。且牡蠣肉是非常好的滋陰、補血的食物,特別適用于體虛勞損的病患和陰虛、血虧、氣血不足之人。其他配伍有:龍骨、牡蠣配黨參、黃芪,消補兼施治療虛勞;配茜草、海螵蛸,可化瘀收澀、止崩帶,治遺精白濁;配蒺藜、牛膝,平肝潛陽息風;配山萸肉以固脫;配半夏以化痰飲。

                博客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趕緊搶個沙發~
                發表評論
                說明:請文明發言,共建和諧網絡,您的個人信息不會被公開顯示。
                国产无码99视频,亚洲有色黄无码,国产特级黄色录像免费播放,国产亚洲av毛片
              1. <bdo id="090r0"></bdo>

                        <menuitem id="090r0"></menuitem>

                          <option id="090r0"><p id="090r0"><tr id="090r0"></tr></p></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