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搬到陪讀房的第四天。
此時此刻的我,頭疼,頸椎疼,不得已只好下樓,在微風伴著著毛毛雨的小區散步緩解。
下樓前,我困惑地對給瑩瑩念叨,我發現我一到這邊就會頭疼。
可能是這邊的桌椅高度問題吧?可能是椅子看起來能配桌子,實際還是矮了些?
沒想到,瑩瑩也吐槽說,我來這邊就需要咖啡。
她說,或許是這邊的自然光和燈光環境與洋湖相比,都要暗一點點的原因。
想想,還真是,放寒假搬去洋湖的時候,我帶去了兩盒咖啡,剛到那邊,就按日常所需配好了一盒鮮奶。
結果,一整個寒假,瑩瑩和我都沒喝咖啡,鮮奶過期被扔掉了。
搬回陪讀房的第二天早上,瑩瑩又回到以前的生活節奏,找我要鮮奶,她要泡咖啡。
我發現,兩個不同的房子,生活方式竟然不一樣。
仔細研究,這邊陪讀房燈光,似乎也沒啥硬傷,能生活,能學習,也沒到要更換的地步。
沒想到,只是搬了一個家,換了一個環境,看起來配置大體相當,只是房屋的格局,燈光的亮度,這些細小的方面,有一些微微的差別,生活方式竟然也會隨即發生改變。
就像今天,過春節熱熱鬧鬧的四口之家,一個去工作了,一個去寄宿了,只剩下我和瑩瑩兩個人,家里瞬間就安靜起來。
這樣的環境,更適合專注學習和思考,我發現瑩瑩的學習注意力更集中了。
吃飯的時候,我和瑩瑩像平常一樣又開始聽課或聽書。
好像昔日正常的生活方式又回來了。
光線,人員,一點一滴,都潛意識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本書《鏡映思維》,就講了身邊的環境、身邊的人,對一個人的影響。
這本書是老外寫的,翻譯的文本看起來有些枯燥,
但是當時要寫書評,也算是硬著頭皮啃了好多遍。
或許正是因為輸出了稿件的原因,在寫下這篇隨筆的時候,這本書的核心理念便浮現在腦海里。
想起一句流行語,
你讀過的書,你走過的路,你遇見的人,你經歷的事兒,都會成為你身體和思想的一部分。
此時此刻,深以為然。
這樣走著,想著,我又想提醒自己:你讀過多少書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把一本書里面的方法實踐在生活中。
比如,《鏡映思維》這本書告訴我們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
那么,回顧在讀過這本書后的一年,我有多少改變呢?
我想,我做的最好的一點就是,意識到自己的生活習慣會影響到孩子,
所以積極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作息,運動,讀書,行動力,積極思維,在這些方面努力改變自己。
其實,鏡映思維只是心理學上的名詞。
應用于家庭教育上,換個大家都很熟的說法就是言傳不如身教。
說教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小,對青春期的孩子反而還起反作用。
父母的親身行動對孩子起到的就是潛移默化的作用,孩子會有樣學樣。
應用于個人成長上,可以叫做“榜樣的力量”。
比如,我們可以定期的鏈接榜樣,我們可以圍繞目標加入圈子。
其實,這本書對一個人的改變還可以更多。
比如,我們還可以改變家居的布置,書桌,客廳,臥室,服飾,甚至冰箱的食物,都可以是對“鏡映思維”的應用。
END
環境塑造一個人,我們是環境的產物。
愿我們都有意識的感知,有意識地塑造自己,按自己的設計過好這一生。
-感謝閱讀-
田田
頭條?| ?田田閱讀成長
豆瓣?| ?田田閱讀成長
視頻號?| ?田田閱讀成長
? ??-感謝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