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時代新人 繪課程藍圖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解讀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修訂組
摘要: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2022年,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本文從此次修訂的修訂背景、修訂思路、修訂過程、修訂后課程方案的變化與突破以及實施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等方面,對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進行了深入分析與解讀。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文件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部組織專家對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進行了修訂,形成《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稱“課程方案”)。
一、修訂背景
國家課程方案是課程改革的總綱、課程育人的藍圖。2001年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以下稱“實驗方案”)已使用20余年,與當前教育改革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新挑戰存在諸多不相適應的地方,需要重新修訂,其理由有三。
(一)落實中央新精神
21世紀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對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明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教育現代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落實中央的新精神、新要求,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修訂勢在必行。
(二)適應教育發展新需要
21世紀義務教育由基本普及到全面普及,由以規模發展為主轉向以內涵發展為主,必須進一步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構建立德樹人長效機制,優化育人藍圖,加強課程建設。
(三)迎接時代新挑戰
網絡新媒體迅速普及,人工智能方興未艾,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方式不斷改變,不同價值觀、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兒童及青少年成長環境發生了深刻改變,這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深化課程改革首先需對課程方案進行重新審視、整體設計。
二、修訂思路
(一)堅持目標導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做好修訂工作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指示批示精神,確立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修訂的根本遵循。立足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明確新時代義務教育階段培養目標,全面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有機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內容,系統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二)堅持問題導向,增強課程育人功能
修訂工作在全面調研評估的基礎上,針對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明確修訂重點和任務,增強育人目標針對性、時代性,強化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以學生身心發展為主線,細化“六三”“五四”不同學制的課程設置要求;進一步明確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權責;把握世界基礎教育改革動態,優化勞動、信息科技、藝術等課程設置,提升我國義務教育課程的國際競爭力等基本任務。
(三)堅持創新導向,激發教育改革活力
在課程設置、課時比例、課程實施等方面,按“保底+選擇”的原則進行設計。在滿足國家統一規范要求基礎上,兼顧差異,適當擴大地方、學校的課程自主權,繼續支持綜合課程教學改革、多種學制探索、跨學科主題教學改革等,推進義務教育育人方式改革創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三、修訂過程
(一)成立專家工作組
2019年1月,義務教育課程修訂指導組成立,主要由國家教材委員會委員、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行政管理人員組成,負責修訂工作的指導把關。教育部委托課程教材研究所(原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成立課程方案修訂組,由課程專家、教研員、中小學校長、教育行政管理人員等組成,負責具體修訂工作,確保修訂工作的專業性、科學性。
(二)學習領會中央精神
修訂組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關于人才培養和時代新人的重要論述;系統學習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及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認真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教育改革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準確把握中央關于教育現代化2035的展望;深刻領悟《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尤其是義務教育改革發展戰略部署,確保將中央精神和國家戰略落實到課程方案中。
(三)廣泛推進調研論證
修訂組組織實驗方案實施情況調研。調研范圍涉及全國東、中、西部共9個省市、80余縣區、近500所中小學,問卷調查一線教師13500余名、校長與各級教研員1200余名,訪談120余名各類人士,共計調研14800余人。調研內容主要有五方面:一是對實驗方案的整體判斷,二是實驗方案的制定依據,三是實驗方案的框架設計,四是實驗方案的使用效果,五是實驗方案實施中的典型經驗。此外,收集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程表,涉及全國31個?。ㄗ灾螀^、直轄市)九個年級15萬學生的課程表及課程滿意度問卷。相關結論為此次修訂提供了重要依據。
(四)深入開展專題研究
圍繞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的核心議題,修訂組組織專家對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國際趨勢、義務教育培養目標、核心素養、學習領域、課時分配、課程綜合化、課程實施要求等開展專題研究,先后就“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的國際比較”“課程方案實施情況”“課程方案文獻研究”“學習領域的設置”“核心素養呈現體例”等形成專題報告。
(五)精心組織修訂
在調研論證基礎上,修訂組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邊修訂邊研究,多次聽取有關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教研機構和學校以及學科專家意見。專門聽取學前教育專家意見,評估幼小銜接程度,并選取東部、中部、西部六個省份試排課,檢驗課程方案的可行性,并反復修改打磨。
四、主要變化與突破
(一)完善義務教育培養目標,進一步明確“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
為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要求,根據義務教育性質以及義務教育課程定位,針對調研發現的培養目標過于抽象、籠統,導致指導作用不強的問題,課程方案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的具體要求。
需要說明的是,課程方案中的培養目標是構建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邏輯起點和落腳點,反映人才培養規格和要求,引導學生發展方向,是育人的理想與追求,不同于具體的學習結果測評指標。
(二)提煉基本原則,明確義務教育課程建設的總體要求
課程方案聚焦育人本質和義務教育特點,從方向、對象、內容、實施機制、方式五個方面明確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原則,解決修訂前各學科相關要求整體統籌不夠的問題。強化課程設置、課程標準、教材以及教學等各環節的內在關聯,促進形成育人合力。
(三)優化課程設置,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
一是規定課程類別,明確課程主體。為提高課程適應性,促進教育公平,依據義務教育性質和要求,義務教育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類:國家課程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開發、設置,所有學生必須按規定修習。地方課程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規劃,要求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資源,注重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紅色資源,強化實踐性、體驗性、選擇性,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涵養其家國情懷,為滿足地方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奠定基礎。鼓勵開發多樣化、有特色的地方課程,并給予學校一定的選擇權。校本課程由學校組織開發,明確立足于學校辦學傳統和目標、發揮特色教育教學資源優勢、以多種課程形態服務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原則上由學生自主選擇等要求。
這一規定,突出了國家課程主體地位,以國家課程為主體,奠定共同基礎;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拓展補充,兼顧差異。同時,提高了國家課程在實施過程中的靈活性與適應性,如初中設物理、化學、生物學分科課程和科學綜合課程,供地方、學校選擇,支持地方對綜合課程的改革探索;藝術課程在原音樂、美術基礎上,增加舞蹈、戲?。ê瑧蚯?、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由綜合到分項進行九年一體化設計,引導學校拓展藝術教育內容。
二是完善課程設置,將勞動、信息科技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為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課程方案完善了義務教育課程設置(表1)。
課程方案強化了勞動課程設置,規定勞動教育多樣化實施途徑,如勞動課、班團隊活動、綜合實踐與各學科實踐活動、學校兩周的勞動教育機動時間、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課外校外活動等。為落實國務院《關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精神,滿足信息化社會發展需要,將原整合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信息技術”獨立設置,課程名稱確定為“信息科技”,強調培育現代公民數字素養。信息科技課程1-9年級一體化設計,3-8年級獨立設課,其他年級將課程內容滲透在數學等課程中。
三是強化課程的綜合化、實踐性,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課程方案強調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完善綜合課程科目設置,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
考慮到學生認知發展過程是從日常生活概念到準科學概念再到科學概念,課程方案由綜合到分化,優化藝術課程設置,1-7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將舞蹈、戲劇、影視等有機融入其中,8-9年級分項開設。鼓勵將小學一至二年級道德與法治、勞動、綜合實踐活動,以及班隊活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等相關內容整合實施。為支持課程改革實踐探索,以多種形式提升學生綜合解決問題能力,1-9年級開設科學課程,其中7-9年級可選擇開設科學或分科開設物理、化學、生物學課程。
四是落實“雙減”政策,服務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個性化需求。調查研究發現,實驗方案規定九年9522總課時得到了普遍認同,為了切實控制和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課程方案明確教學時間保持基本不變(表2),服務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為回應現實需要,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課程方案明確課后延時服務時間與教學時間的關系,提出:各地各校要統籌課內外學習安排,有效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加強課程實施保障,發展學生特長。根據實際需要,在課后服務時間內積極創造條件,大力開展體育鍛煉、藝術活動、科學探究、班團隊活動、勞動與社會實踐等。
(四)加強課程方案實施管理,進一步明確各個環節的要求和不同層級的權責
一是新增“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內容,切實加強對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的具體指導。課程方案明確提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考試評價以及課程實施管理的直接依據。標準編制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加強思想性;堅持素養導向,體現育人為本;注重學段銜接與科目分工,加強課程一體化設計;適應“六三”學制、“五四”學制的相關要求。同時,教材編寫須落實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基于核心素養精選素材,確保內容的思想性、科學性、適宜性與時代性。
二是新增“課程實施”內容,加強對課程實施的全面規范和引導。按照課程實施的基本環節,課程方案提出五個方面要求:第一,科學規劃課程實施,明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課程實施職責以及制度規范要求;第二,深化教學改革;第三,改進教育評價,著力推進評價觀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試評價質量;第四,強化專業支持,對培訓、教研、科研提出要求;第五,健全實施機制,明確國家、地方、學校職責,強化監測與督導。
五、實施中的重點與難點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修訂強化育人功能,堅持深化改革,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實踐引領,力求體現義務教育課程的時代性、基礎性、綜合性和實踐性。在實施過程中要考慮以下重點和難點。
(一)強化管理,完善國家課程方案統一要求與分級管理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是國家綱領性的教學文件。根據義務教育分級管理的政策,地方和學校要堅持國家課程在育人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補充與拓展作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規劃三類課程的實施,科學制定本?。ㄗ灾螀^、直轄市)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學校做好課程的整體規劃,有效實施國家課程,規范開設地方課程,合理開發校本課程。
(二)深化教學改革,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課程方案的有效實施需要強化課堂的育人主陣地作用,解決課堂實踐中的直接和真實問題。地方和學校要深刻理解課程的育人價值,準確把握核心素養,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素養要求,科學設定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改革教學方法,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
課程實施要強化學科實踐。學校要注重“做中學”“用中學”,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體會學科思想方法。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課程實施要因材施教。學校要創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開展差異化教學,加強個別化指導,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
(三)改進教育評價,遵循教育規律,回歸育人初心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課程實施需要全面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要求,強調評價考試的素養導向,倡導基于證據的評價,關注典型行為的表現評價,重視有結構、重記錄的過程評價,關注學生真實發展的增值評價,注重對話交流的協商式評價,推動考試評價與技術的深度融合。
課程實施要著重提升考試評價質量,強化考試評價與課程標準、教學的一致性,促進“教—學—評”有機銜接;要增強日??荚囋u價的育人意識,因時因事因人選擇評價方式和手段,增強評價的適宜性、有效性;增強作業針對性,豐富作業類型,合理安排難度,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提升學生學習有效性;優化試題結構,增強試題的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提高試題信度與效度。
文章來源:《基礎教育課程》雜志2022年第5期(上)
相關鏈接:202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電子版可下載(16個學科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