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 請?關 注 我 們開 啟 福 慧 生 活?
幸福錦囊集
? ? 至樂無如讀書? ??
? ? 至要莫若教子
恭摘自蔡禮旭老師演講錄
《幸福錦囊集》?
第二卷、學習篇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這是講話的禮貌,在尊長面前講話時聲音要放低,不然會影響到長輩談話。現在的孩子對于什么時候應該講話,什么時候不應該講話,這個分寸的掌握比較缺乏。往往一群孩子玩在一起就控制不住,大吼大叫都快鬧翻天了。這時我們要適時去制止,不然等他們都已經習慣,就很難導正。當你發現孩子講話很大聲,影響到長輩談話,要趕快說:“你們要小聲一點?!焙⒆泳托÷暳?,但能保持多久?三分鐘后又控制不住了。有些長輩說:“算了,算了,不要管他們了!”這樣對不對?不對!教育要有耐性才行。
中國很強調中庸之道,其實中庸之道就表現在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穿衣服要不要中庸之道?穿太多了很熱,穿太少了會著涼。吃飯吃太多了會得胃病,吃太少了會挨餓。講話也要強調中庸之道,“尊長前,聲要低”,這是對長輩的尊敬;“低不聞,卻非宜”,講話使長輩聽不清楚也很失禮。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跟長輩講話,要讓長輩聽清楚我們在說什么,而且眼睛要看著長者。我們跟現在的小孩交談,他的目光可以專注看著你多久?能十秒鐘就不錯了。孩子對人講話眼睛不專注,代表他的心沒有恭敬、很浮躁。為什么會這樣?就是太缺乏禮節的教育,久而久之我行我素。因此,這些小細節都需要為人長者耐心教導,慢慢讓孩子能循規蹈矩。
“近必趨,退必遲”。遇到長輩要快步上前,不要讓長輩等太久;跟長輩談完話離開時要慢慢退幾步,然后再走出去。長輩跟你講完話,你不要立刻就說“好,再見”,馬上離開,這樣好像是告訴長輩,恨不得立刻就走,不想再多留一秒。處處注意到別人的感受,所以要“退必遲”。
往期回顧
點擊圖片學習更多內容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純凈純善聽經臺】